每個人都有一個姓。在今天我們所謂的姓是指置於名之前,而與名合在一起稱呼的一種符號。氏也是同一概念,姓與氏已合而為一,姓氏就是指人的姓。
在中國早期,姓是部族的圖騰,亦是圖騰崇拜的內涵之一。當部落與部落間發生戰爭,或流落他方之時,此一名稱就無疑的產生經神紐帶作用與強大的聚合力。久而久之,圖騰名稱就逐漸演變成同一氏族的共同標記而成為姓。這就是由「圖騰感生」演化為姓的來由。
姓乃代表派系與血統,非常受到重視,亦是決定是否結婚人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在古代氏為天子的國號,亦有為諸侯的封號,也有以官為氏者。至夏商周時,演變為貴人的表章稱號。鄭氏通志曰:「三代前,姓氏分而為二,男子稱氏,女子稱姓,氏所以別貴賤,貴者有氏,賤者有名無氏。」然三代以後姓氏混淆,氏已失去獨立存在的意義。秦滅六國以後,更破壞了周朝的封建制度,六國的子孫四處流散,成為庶民,後便以氏做為稱呼,或者將氏當成為姓。至後代又有賜姓的產生,以及異族蠻邦的通婚,增加了許多異姓,而同族異姓、異族同姓間又彼此通婚,逾使得姓氏更加紊亂。姓的系統顯得非常模糊。因此姓氏自秦以後就混亂不明,男女都可稱姓,就如同現在的姓氏只是名字,不再稱號,實際上兩者並無多大區別。再者,雖然承認同姓不婚,但亦已不再嚴加限制了。
由於中國的幅員遼闊,民族眾多,姓氏頗為繁雜。究竟有多少姓氏,實難以確定。宋代成書的百家姓中有單姓四百四十二個,複姓有六十一個,共五百零三姓。李濟之之中華氏族之構成則謂:「宋、鄭樵之通志氏族略所錄二千一百一十一姓;元、馬端臨之文獻通考所錄三千七百三十六姓」。明、甘為霖所著廈門音新辭典中有單姓一千八百三十一個,複姓三百一十七個。而明代陳士元編的姓觿共收單、複姓共三千六百二十五個。民國七十六年,大陸人民郵電出版社的中國姓氏匯編共收錄單、複姓共五千七百三十個。
但據北京方面研究發現,中國古代使用的漢字姓氏已逾一萬個。而近王素存所編之姓錄,所錄之姓氏,則多達五千三百餘,其中單姓三千三百餘,兩字複姓二千餘,三字複姓一百二十,四字複姓六,五字複姓二。足見均尚無法釐清姓氏的精準數目。直至民國六十七年,楊緒賢以全國戶政事務所六十七年六月三十日之口卡資料為準,逐張計算統計彙編成「臺灣區各縣市分姓人口統計表」,共得一千六百九十四姓,其中單姓者共一千六百一十一姓,複姓七十五姓,三字姓四姓,四字姓四姓。此可謂有關本省姓氏搜集較完整之資料。其後並於翌年以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刊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